孙小荣:“生活有道” 十堰文旅的“山水狂想”

  五一前夕,十堰市在竹溪县举办2025年全市A级旅游景区强基焕新培训班。孙小荣受邀以《文旅产业转型期的“轻重缓急”——用创意视角看文旅产业强基焕新》为主题授课。本文节选自此次授课内容编辑而成。

  相对于武当山的“大道”,我的授课只是“小道”,甚至能够说是“微不足道”,仅就我对文旅产业和行业的主观以及微观观察和思考,做一些浅显的分享。

  因为在我们所处的当下,一般的想法,或者平庸的想法,已经做不出优质的文旅产品和体验场景,只会产生同质化的复制模仿和过度供给。文旅工作者和景区运营者,唯有敢于狂想、勇于狂想,无时无处不处在一种“狂想”的创新、创意状态中,才有机会制造或培育出唯我独尊的文旅IP。

  山,即武当山;水,即丹江口;人,即“郧县人”考古遗址;车,即汽车工业城;龙,即郧阳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。而“戏玉诗酒茶”,分别指国家级非遗“山二黄”戏曲文化、绿松石文化、房县诗经文化、房县黄酒文化,以及武当道茶文化。

  它们是资源,还是文旅产品?有没有“爆款单品”?能不能做出“爆款单品”?近区域、同类资源,是不是唯一?能否组合出近区域、同类型的唯一?

  从一个外来游客,或者在全国游历的文旅观察、研究者的视角来看,我所知道的十堰,至少还停留在武当山、丹江口和汽车工业城这三大IP上,但这也足以说明,作为一座旅游城市,十堰具有清晰的品牌辨识度和市场知名度,尤其是武当山的大IP,让十堰成为人类“寻侠问道”的必选之地。

  也就是说,相对于缺少文旅大IP引领,品牌辨识度较低的其他城市,十堰具备旅游城市品牌的感知力,而且这个品牌还是世界级的,因为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。这是十堰文旅的先天优势,也是十堰文旅的丰厚家底。

 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,这已经是一种“认知共识”,北京人现在的生活、生产用水,来自丹江口。所谓“饮水思源”,十堰要借势这个输水“水道”,做足北京乃至京津冀、华北旅游市场推广,获得“北京认可”,就能获得全国认同。当然,现在“水资源”IP已经获得认可,但“水文旅”IP还需情感化的强化。

  从山的角度而言,武当山是道教圣地,世界文化遗产。而“道文化”讲究的是“道法自然”“上善若水”“水利万物而不争”,终极价值是“和合”,即和平、合作,进而达到共生共赢。所以,我们提出要努力构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。

  从全球范围来看,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逆全球化、价值观大分裂的时代,局部冲突、关税战、贸易战、技术战等,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得之不易的和平。

  从个体生存状况来讲,在“信息茧房”中的现代人,也慢慢变得表现出一种“原子化”自私自利、自闭自足的孤立状态,物质富足的现代人,最缺乏的是“共恰”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幸福和谐。

  为什么这几年流行年轻人不上学不上班,而去上香?为什么流行“治愈”这个词?也就是说,世界和个体都都会存在病态的症状,都需要治愈。用哲学家查尔斯·泰勒的话说,这叫“现代性的隐忧”。

  因此,追求“道法自然,和合共生”的道文化,恰恰是这个分裂的时代所需要的一种精神治愈——用“和合”来和化世界的分裂,来弥合现代人的心灵失序。

  然而,我们不理解的是,在日常的传播叙事中,很多道教、道文化圣地,却在有意回避“说道”,以免过于“宗教”。

  这非常奇怪,我们都知道,“道”是中国文化的源头,天下没有不说“道”的道理;天下也没有不上“道”的道路。

  我昨天去武当山紫霄宫,见到一群来自挪威的太极拳学者,在非常认真地观看道士和道童表演各种太极武术,眼神里都是敬仰。到最后,他们跟道士们一起合唱《茉莉花》。这就是文化有别,存异求同;艺术无界,大道至合。全世界游客都在敬仰和学习的中国文化,我们自己为何要选择刻意回避?

  因为北方很缺水,所以有南水北调;因为世界不讲理,所以要讲道理。“中国之道”就是以柔克刚,怀柔远人,追求的就是道法畅通,世界和平。

  因此,武当山要打造世界旅游景区,就是要以文旅的方式,给纷乱的世界讲讲“中国式道理”。“中国式道理”讲通了,“中国式道路”自然就走通了。

  这是“武当”在新时代的担当——武当山,不仅是游客来爬爬山,看看观,上上香,而是要以山为讲坛、为道场,给这个趋向分裂的世界,割裂的个体,讲讲“和合共生,天下太平”的道理。

  十堰“二汽”出产的“东风牌”卡车,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。我小时候见得最多的汽车,就是货运卡车,一个是“东风牌”,一个是“解放牌”,而十堰居其一。

  十堰的汽车工业文化,不能仅仅停留在固化的博物馆、展览馆、工业遗址主题公园里的静态展示和观摩层面。汽车是运输工具,是现代经济跳动的脉搏,对于汽车文化的认知与体验,也应该是充满运感和活力的。

  十堰多山地,处处都是绿水青山间盘绕的“山路十八弯”,能够说是峰回路转、移步换景,很适合培育山地自驾。我昨天从武当山到竹溪的路上,确实是一路美景,美不胜收,每条道路都是天然的自驾风景廊道,可以用“最美的风景在路上”来形容十堰。

  什么是创意?创意就是混搭,即把两个或多个原本不相干的产品,通过创意组合、混搭在一起,就会出现一种新产品或新业态。

  茅台和瑞幸咖啡合作,推出一杯难求的酱香咖啡;古今审美混搭,产生了国潮消费的兴起;把早茶搬到观光巴士上,成就了广州的早茶观光巴士;把都市的主题酒店移植到郊野乡村,就成了野奢酒店,或者民宿。

  你看,所谓的新场景,不过是混搭出来的新组合,不过是把原有的产品移植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新空间,就营造出一个新场景。尤其是把不可能,变成可能,就能创造一个充满新奇感、超现实主义的爆款。比如,宁夏沙坡头,在沙漠里建喷泉和泳游池,就能制造出一个“出乎意料”的沙漠星空度假酒店。

  没有人规定,自驾就一定是越野车、SUV,或者家用小轿车,开着卡车去旅行,也是一种更具旷野自由的怀旧体验,更充满野性和激情的挑战。

  更何况,十堰有“东风”的情感基础。根据统计,中国有2000多万卡车司机,有6000多万东风用户,有8亿多50-80后人口,他们或多或少都对东风货运卡车有怀旧记忆,有情感认同。

  卡车司机、卡车用户,需不需要自驾游?对东风有情感记忆的人群,有没有怀旧自驾的需求?

  如果十堰把“卡车情感+山地自驾”的组合做成了,那就是十堰混搭创意的爆款单品。

  “路”是什么?“路”即“道”。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;走过了人生的所有弯路,从此人生尽是坦途。

  美国有著名的66号公路,是全球公路旅行文化的典范;国内也已然浮现了很多自驾主题线国道,还有正在崛起的G219边疆自驾,新疆的独库公路,威海的千里滨海自驾廊道等,都是近些年兴起的“网红”自驾风景道。

  优秀的旅游城市,都有自己的调性。比如,上海的魔幻时尚,成都的市井生活,丽江的文艺小资,西安的汉唐气度等,人们想起一座城市,首先想到的是关于这座城市某种特定的氛围。

  那么,我们要思考的是,十堰的城市生活调性是什么?或者,十堰能提供怎样的生活方式?

  这些年文旅产业的骤变,让我们正真看到,现代文旅体验已不是追求“大景观”观光,而是追求具有在地文化特质的小场景、微场景;风景沦为背景,场景才是消费的核心。

  我们看到很多规模宏大的景区和项目都陷入运营危机,最终的原因就在于,有风景,无场景;有建筑,无业态;有空间,无生活。所谓“强基焕新”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要焕新场景、业态和生活方式。

  围绕“大武当”这个大IP,十堰对“道”文化要有更广义,更宽泛,更深度的理解。

  道教和道家,都只是“道”文化的一个源头,或者一个最重要的分支,除宗教文化之外,“道”还有道德、道理、道路、道法、道统等分支,每一个单拎出来,都能做成系列文化产品。

  而恰恰也是宗教之外的“道”,脱离了狭义的“道”,向更宽泛,也更接地气的“有道生活”或者“生活有道”的人生哲学。

  因此,我认为,十堰通过“精细之道”,将诗道、茶道、酒道、剑道、玉道、曲道、香道、花道、味道、书道等中国式意境雅致传统,做出随处可闲品,随时可雅赏的博雅生活场景,由此构建“生活有道”的十堰文旅产品和业态体系。

  与此同时,不管是在新一轮强基焕新的工作中,还是在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的攻坚中,十堰都要举全市之力,打一场品牌攻坚战——

  国内淡化十堰观光,强化山水城乡休闲;国际强化武当品牌,讲好十堰城市故事;构建品牌营销体系,开展捆绑整合营销;突出优质细分单品,解决信息流不对称;旺季推广十堰分流,淡季推广武当引流;摆脱城对山的依赖,凸显山水生活狂想。

  最后,我期待,未来的十堰,不仅是一座值得“说道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,更是一座以“生活有道”,重构失意的现代人内心秩序的疗愈之城。

产品关联